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高校古籍工作最新部署,10月10日至11日,“2025年全国高校古籍特藏业务项目运作培训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培训班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简称“图工委”)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承办,全国3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古文献收藏量的高校图书馆36名古籍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
北京大学副校长、古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虎,古委会秘书长卢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斌、党委书记牟锋,以及古委会副秘书长顾永新、王周谊、李云等共同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古委会秘书长卢伟主持。

培训班合影
王博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是我国古籍保护与研究的重要力量,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国务院命名的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高校图书馆占比达四分之一,充分彰显了高校在古籍保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高校持续推进古籍修复、整理与数字化建设,建成多所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技艺传习所以及大型古籍数据库,成果显著。他表示,古委会将继续加强与图工委及各高校图书馆的协作,从推进古籍保护体系建设、强化修复利用与人才培养、促进古籍数字化与学科融合三方面发力,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文化价值与学术活力。

北京大学副校长、古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博致辞
王小虎在致辞中强调,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时,对古籍保护修复与综合利用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全国古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三年多来,中国人民大学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古籍普查、整理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化、抢救性保护修复等领域持续深耕,取得显著成果。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正是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古委会推动高校古籍工作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小虎致辞

卢伟秘书长主持开班仪式
本次培训课程以古籍特藏业务项目运作为主题,覆盖古籍特藏业务、名人手札整理、古籍整理与开发、古籍保护、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等多个领域。培训课程由古委会副秘书长李云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斌详细阐释了人大图书馆古籍特藏资源的建设体系、保护体系、知识体系与服务体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新才以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晚清名臣手札为例,细致讲授了名人手札的整理方法与原则;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陈红彦为学员分享了古籍类文献保护与利用实践与思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绚隆提出“对古籍最好的保护就是整理”的观点,并分享了相关案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总编辑廖生训系统讲解了信息时代图书馆古籍资源整理与开发的范畴和路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所研究馆员王宗欣则为学员详细介绍了中医古籍整理探究揭示之路。授课内容丰富多元,既涵盖古籍特藏的基础知识,又探索了古籍整理研究的前沿领域;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经典扎实,有效拓宽了学员的视野。
 张斌馆长 |  王新才教授 |
 陈红彦研究馆员 |  周绚隆教授 |
 廖生训副总编辑 |  王宗欣研究馆员 |

李云副秘书长主持培训课程
结业仪式上,古委会副秘书长顾永新强调,高校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任重道远。开展古籍保护与利用培训,是提升古籍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育新技术环境下高校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关键途径,希望学员们将所学运用到岗位实践中,共同为古籍保护事业贡献力量。牟锋在总结发言中,向倾囊相授的授课专家与积极参与的全体学员致以诚挚感谢。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愿在全国高校古委会指导下,与各方秉持初心、勇担使命、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全国高校古籍工作再上新台阶。仪式现场,卢伟、顾永新、王周谊与牟锋共同为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
本次培训班的举办,为高校古籍业务骨干搭建了高水平的研究交流平台,传播了古籍特藏项目运作的新理念新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全国高校古籍的整理研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为新时代高校古籍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