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成果
古委会建立之后,秘书处曾多次派人到四个专业和各研究所调查了解人才培养情况,召开师生座谈会探讨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旁听本科生的课,参加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在此基础上,古委会于1984年10月、1985年12月和1989年10月召开了三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研究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外语要求及如何办好研讨班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工作,古籍整理的人才培养工作已初具格局。
目前,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人才培养工作分为两个渠道、三个层次。
两个渠道,一是通过整理和研究的实践培养学术接班人,围绕若干个科研项目的开展带出若干个有特色的学术群体,而每一个学术群体都主要集中在一个研究机构中,如北京大学古文献所编纂《全宋诗》、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纂《全宋文》,这两个研究所的人员在参加这两个项目工作中,逐步形成宋代文化研究的学术群体,并能培养出少数的为海内外公认的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二是通过学校的教学培养人才。
三个层次,是指通过学校的教学培养人才分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研讨班三个不同层次。
本科生由古典文献专业培养。共五个单位,即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南京师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古典文献专业和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截至2021年5月,四十年来共招收本科生约2700人,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有2500余人,目前还在学校学习的有数百人。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有四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培养规格。古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广;古文献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学生又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的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因此,在培养规格上,要求古典文献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的时候,除了与其它专业的学生一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理论素质、广博的文史哲基础知识、阅读古书与整理古籍的基本能力、准确地反映整理与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对这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应该融会贯通。这种明确的培养规格,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也充分体现了古典文献专业的特色。二是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为了实现上述培养规格,五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反复征询过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意见。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文科共同课程外,主要包括:1.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2.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如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化史;3.古籍整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籍整理实习、电子计算机应用;4.理论修养与情报信息:如专业理论课、现状研究课、海外汉学现状课;5.专书选读:如《论语》、《孟子》、《荀子》、《诗经》、《楚辞》、《左传》、《史记》。此外还有若干选修课。三是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其中主要的有:1.强调基础。除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等专业基础课外,要求学生整本通读先秦两汉古籍并提倡重点背诵默写;2.注重实践。既注重整理古籍的实践,又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实地考察。学生在三、四年级参加古籍整理实习,校点或译注古籍,在三年级末在教师带领下去敦煌、西安、洛阳、开封及天一阁、嘉业堂考察、实习。3.请校内外学有专长的学者到专业来讲学,增广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四是形成严谨踏实的学风。上述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使学生入学后就受到严格的训练,逐步形成了注重理论修养、注重实学、不尚浮夸的学风。由于本科生培养规格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法对路、学习风气端正,近年大部分毕业生基本功较为扎实,知识面较为宽广,适应能力亦较强。他们当中有相当一批人考取了文、史、哲、经、法、科技史、中医药等专业的研究生,除在对口单位工作的之外,在报刊、广播、电视、文化、宣传、旅游、海关等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也能胜任愉快,如杭州大学一毕业生分配在地区报社,她所采写的稿件善于突出典型、文字畅达,使用率高,获得报社嘉奖。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由各研究机构承担。四十年来,已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6000余人,博士学位研究生近2000人。其中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硕士生6000余人,博士生1800余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培养规格要求在具备本科生应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做到初步兼通文史,并有一门专长,能够独立从事一般古籍的整理,独立进行学术研究。二是在做法上,有的让研究生随从导师,继承其学术专长,有的是让研究生参加大型科研项目,从中锻炼成长。前者如章培恒先生的几位研究生着力在明代文化的探讨,黄永年先生的多位研究生致力于唐代文史与典籍的剖析。后者如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主编《全宋诗》,招收了一个研究生班,十名研究生边学习边参加《全宋诗》的整理编纂,在实践中成长。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也在编纂《全宋文》、《全明诗》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目前,各研究所自1983年以后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已有一大批人升为教授、研究员或编审,其中有的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有名气的学者。
研讨班根据需要不定期举办,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不叫研讨班,而称作讲习班、培训班、短训班。自1983年以来,受古委会委托,各单位已办了12个研讨班。其中有专题性的,如吉林大学于省吾先生主办的古文字学讲习班,杭州大学姜亮夫、蒋礼鸿先生主办的敦煌学讲习班;有综合性的,如四川大学杨明照先生主办的古籍整理讲习班,华中师大张舜徽先生主办的历史文献讲习班。1985年古委会又主办了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承办的古籍整理讲习班。1987年北京大学古文献所与江西高校在庐山合办了“白鹿洞传统文化研讨班”,与深圳大学国学所合办了传统文化研讨班,1989年和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主办了两期“中医古籍研讨班”,1990年9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中文系合办了为期一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研讨班。这些研讨班,几年来为高校、为各古籍出版社,为图书文博系统,培训了四、五百名在职工作人员,为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为广泛地培养古籍整理人才做出了努力。
以上三个层次培养出来的古籍整理人才,大部分在(或回到)各古籍整理研究机构、教学单位、图书文博系统、出版社及与古籍整理研究有关的文化教育部门工作,缓解了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那种古籍整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古典文献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古委会设立了“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自1990年起实施,每两年评一次,到2022年奖学金已评选十七届,评出三种生别各三个奖项共计8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