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投稿须知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刊无任何网上投稿平台,不通过任何第三方平台接受投稿不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敬请周知!

本刊只接受邮箱投稿(ccc@pku.edu.cn ),作者不必提供纸质稿件。

《中国典籍与文化》文稿技术规范

一、来稿请提供中文简体Word或PDF文档。

二、随文提供内容摘要(200字)、关键词(2—4个)和英译标题,并附作者简介(50字)和联络信息。

三、来稿正文请按“一、(一)、1.、(1)”的序号设置层次,其中“1.”以下的章节段落的标题不单独占一行;文稿层次较少时可略去“(一)”这一层次;段内分项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1. XXXX

            (1)XXXX。①XXX; ②XXX; ③XXX。

四、来稿中的注释,请采用页下注、每页各自编号,注号置于句末的标点符号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艺”之说①,“……将边界查明来奏”①。但引文前有冒号者,句号在引号内,则注号置于引号之外,如:《释名》云:“经者,径也,常典也。”①

五、注释文字标引文献的具体格式规定如下:

1. 著作类:著作者《书名》,出版单位,XXXX年,页X至X。又:著作者《书名》卷X,XXXX年XXX本。著作者、书名之间不加冒号、逗号或“著”、“撰”字样。

例:①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页75。

②[清]张裕钊《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绪八年查氏木渐斋刊本。

2. 古代文献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书名、篇章名后,可标示所属丛书名;书名加篇名者,书名与篇名之间,如有卷次,加卷次。

例:①[清]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清经解续编》卷七四七,上海书店,1988年,页881。

②《旧唐书》卷七三《颜师古传》,中华书局,1975年,页2594。

3. 杂志类: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年X期,页X至X。又:著作者《论文名》,《期刊名》X卷X号,页X至X。

例:①袁行霈《〈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7。

②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译《韦昭之经学—尤以礼为中心》,《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3期,页141-155。

4.西文书名与杂志名均用斜体,文章名加引号。日文、韩文参考中文样式。

例:①Ad Dudink, “The Chinese Christian Books of the Former Beitang Library”,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I (2004), pp. 46-59.

5.同一篇文章中,重复出现的文献标注出处只列著作、论文名和页码即可,重复出现的注释不用“上同”简略。

六、图表按先后顺序编号,在文中应有相应文字说明,如见图X,见表X。

七、数字用法: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如18世纪50年代。

2.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其他国家民族的非公历纪年,用中文数字表示,且需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清咸丰十年(1860),日本庆应三年(1867)。

3.中文古籍卷数均用中文数字表示,如作卷三四一,不作三百四十一,叶(页)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