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版式传统古籍刻本多数由一页页双面折叠的筒子页组成,每一张印页有一定的格式,就叫做版式,上面每一组成部分都有特定的名称。版框,亦叫边栏,即书版的四周界格。上面的栏线称上栏,下面的栏线称下栏,两边的栏称左右栏。有的左右双边,有的四周双边。界行,版框内每行字之间的分界线。分界线是红色的称为朱丝栏 ,黑色的称为乌丝栏。版心,亦称中缝或版口,是指书页中间折叠的地方。版心是对折时的标准,版心有各种记载,如书名...
-
装帧制度卷轴装这是中国书籍最古老也是最经典的装帧形式,先秦两汉的简牍帛书、五代以前纸写本书籍,多为卷轴装。简册编连成书时,以最后一根为轴向前卷起,然后用包裹包起,为一帙。这就是最原始的卷轴装。帛书则是用竹木条为轴,从后向前卷为一卷,与简牍制度类似。唐、五代的纸写本书籍基本继承了这种装帧形式,同时又有所改进。唐代是卷轴装的鼎盛时期。韩愈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在《...
-
宋刻本雕版书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阳、眉山等都为当时刻书中心。公私所刻,有监司、家塾、坊肆等。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后期出现细黑口。避讳较严。所印书籍,校勘精审、雕印精美者颇多,往往为后世刻本所依据,为学者所重视。《礼记》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宋建安刻本参考文献:胡道静主编:《简明古籍辞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
-
金刻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其地产纸丰富,书坊很多,设有管理出版机构。所刻著名者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此外,山西运城所刻之《藏经》及河北宁晋所刻之经书、音韵学书,也颇有名。《萧闲老人明秀集注》金刻本参考文献:胡道静主编:《简明古籍辞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
元刻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阳、平水等地。公私所刻,无论校勘与雕印,不乏精品,堪与宋本媲美。其风格,字体大都模仿赵孟頫书法,扁方圆活,常用俗字。黑口、双鱼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后行格渐密,由左右双栏趋向四周双栏。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史记》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参考文献:胡道静主编:《简明古籍辞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
明刻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庞大,前所未有。版画艺术、铜活字版及彩色套印,为明代雕印技术发展之辉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删节不当,甚至妄改书名、伪造古书,后人多有批评。明初刻书犹沿元代风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间,出现仿宋风气,白口为多,字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显得板滞。万历以后,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现软体字,较为美观。《清江贝先生文集》明洪武刻本《弇...
-
清刻本清初期刻本,字体仍是明代末期的风格,字形长方,直粗横细。康熙之后,盛行“写体”和“仿宋体”,道光以后,字体变得呆板,世称匠体字”。清代刻本的装帧形式,最通用的是包背装和线装,宫廷刻书兼有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昌黎先生诗集注》清康熙三十八年顾氏刻本参考文献:胡道静主编:《简明古籍辞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
-
浙本浙江刻印之书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之上品。两浙地区刻书之业,遍布临安、吴兴、绍兴、衢州、婺州、温州、明州、台州、严州各地,临安府则是其中心所在。除国子监外,设在临安的修内司、左廊司局、太医局等中央政府部门,以及两浙转运司、茶盐司、临安府等地方官街,都纷纷刻书。流传至今的临安官刻本,有绍兴九年(1139临安府刻《唐文粹》一百卷、《汉官仪》三卷,...
-
蜀本四川刻印书本之总称。北宋蜀刻中心在成都。黄庭坚《云夫帖》:“庞老《伤寒论》,无日不在几案间……但未下笔作序。序成,先送成都开大字板也。”成都刻本多大字疏行,世称蜀刻大字本。南宋以后,四川刻书业渐移至成都西南的眉山地区。曾据旧监本翻刻过《周礼》、《礼记》、《春秋》、《孟子》、《史记》、《三国志》等经史要籍。此外,还有若干唐名家诗文集,也是宋代蜀刻的精品。《礼记注》宋蜀刻大字本《李太白文集》宋蜀刻...
-
建本南宋福建建宁府刻印的书籍的统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升建州为建宁府,仍治建安(今福建建瓯),故建本又称建宁本、建安本。建宁府地处闽北武夷山区,造纸业发达,境内建安县、建阳县书坊甚多,刊印了大量书籍,流传很广,成为全国刻书中心之一。建阳县麻沙镇、崇化镇更是书坊林立,南宋时即被称为“图书之府”,麻沙镇尤其以刻书著称于世,所刻书又别称“麻沙本”。建本中部分为私家刻本,其余大多出自坊间。由于书贾...
-
官刻本历代各类官方机构刻印之书本。如宋代国子监、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郡、县斋以及州府县学;元代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署;明代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书,都属于官刻本。《文选》宋淳熙八年池阳郡斋刻本《文献通考》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参考文献胡道静主编:《简明古籍辞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监本历代国子监刻印之书本。监本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以后国子监都刻印图书,以经、史为主。明朝南北两京设立国子监,都有刻书,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尔雅》南宋国子监大字刻本参考文献:胡道静主编:《简明古籍辞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经厂本经厂所刻印之书本。经厂为明代司礼监所属刻印及管理释、道经籍之机构,又为内廷刻印其他书籍。经厂本特点为版框宽大,行格疏朗;字大悦目,仿元代赵孟頫书体;纸墨选用上品,雕印俱精。初印本卷首钤有“广运之宝”朱文大方印。因由宦官掌管事务,校勘不精,讹误颇多。《大明会典》明正德六年司礼监刻本参考文献:胡道静主编:《简明古籍辞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殿本武英殿本之简称,为清代官刻之书本。因刻印书籍之机构设于武英殿而得名。基本特点为:书品宽大,刻工精整,多用开化纸、优良墨刷印。于历代刻本中,别具面目。所刻除经史外,多为官书巨帙。《三国志》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参考文献:胡道静主编:《简明古籍辞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
局本清代同治光绪间官方于各省所设书局刻印之书本。同治三年,曾国藩首先在安徽安庆创设冶山书局,后又于金陵设江南书局。不久,金陵、湖北等十几个官设书局相继成立。这些书局把刻印御纂钦定之本放在首位,所刻书经史居多,诗文其次。其中,除湖北崇文书局本校勘较为粗疏外,浙江、金陵、淮南、江西等书局都请著名藏书家、校勘家主持事务,刻印质量甚高。较为著名者有浙江书局本《二十二子》《九通》《玉海》等,湖南书局本《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