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概况

高校古委会的科研规划有个形成过程。早在1983年的2月和10月,教育部高教一司和古委会两次邀请有关专家到北京制订规划,但制订出的规划都不尽如人意。于是改变方式,暂不制订规划,而是在1983年四季度要求各高校自报拟进行项目和正在进行的项目,1984年便由古委会秘书处从中筛选若干重点项目予以资助。考虑到古委会秘书处人员的人手与学力有限,于1985年设立了古委会科研项目专家评审工作小组,作为科研项目的评审机构。由各高校教师申报,每年评审一次,根据项目本身的学术意义和各研究机构及承担人的学术力量与水平,并考虑到可行性,从各校报来的项目中选择重点,逐年积累,古委会认真规划,并努力组织实施。古委会的科研项目分直接资助的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间接资助的项目三种类别。1985年至2020年,古委会共评出直接资助项目1630项,另外还有大量的间接资助项目,合计约5000余项。到目前为止,全国高校教师已完成的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有6000余项,其中获国家奖和省部级图书奖的项目有600项。已完成的6000余项中,较为突出并产生了良好影响的成果有数百项,这些项目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高校古委会资助的重点项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大型断代诗文总汇:有重大科研项目十项,即学术界所说的“九全一海”:《两汉全书》(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魏晋全书》(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全唐五代诗》(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与河南大学、苏州大学合作主持)、《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主持)、《全宋文》(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全元戏曲》(中山大学主持)、《全元文》(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全明诗》(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全明文》(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清文海》(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这种按中国历史朝代编纂下来的断代诗文总集,为研究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真正具有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意义。十个大项目中,规模大的有一亿多字,小的也有上千万字。其中,《全宋诗》72册已于1998年全部出版,荣获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中国图书奖特等奖;《全宋文》360册,已全部完成,并于2006年出版,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元戏曲》12册已全部出版;《全元文》61册已于2007年出齐,并荣获2006年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汉全书》36册,已于2009年完成并出版;《魏晋全书》4册,于2008年出版;《全唐五代诗》初盛唐部分11册,于2014年出版;《全明诗》亦已出版3册。

2.海外汉籍复制工程:根据陈云同志指示和中央文件中要求的关于“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通过各种办法争取弄回来,或复制回来,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的指示精神,古委会经过艰苦努力与细致工作,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于1997年12月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签订协议,合作复制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元版中国古籍144种中的143种,并于2001年底由线装书局出版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14种30函,156册),2003年出版了第二辑(7种16函75册)。该线装版在国内外引起广泛而良好的影响。之后,又于2013年精选143种中的66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170册。该项目是古委会着力抓的海外汉籍复制工程最早见成果的一种,其余如《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宋元本汉籍选刊》、《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宋元本汉籍选刊》、《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等项目也都已完成出版。古委会今后将继续做好海外汉籍的复制工作。

3.文史哲大家集及其他:如《楚辞学文库》、《陶渊明集编年笺注》、《李白全集编年笺注》、《杜甫全集校注》、《顾炎武全书》、《白居易集校证》、《韩愈集校注》、《苏轼全集校注》、《朱子全书》、《明清时期台湾诗词全编》、《清名家诗丛刊初集》、《清诗纪事》、《全粤诗》等均已出版;

4.语言文字文献整理与研究: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商周铜器铭文汇释》、《两周铜器铭文研究》;《故训汇纂》、《尔雅诂林》、《郭店楚简研究》等均已出版,目前正在编纂大型项目《古音汇纂》。

5.资料丛编与研究:如《敦煌文献合集》、《全唐五代笔记》、《中国历代登科录》、《拓片史料发掘整理》、《清人别集总目》(获第三届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石刻中的唐人资料汇编》、《登科记考补正》、《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台湾文献汇刊》、《澳门历史文化汉文资料全编》等。

6.其他基础文献整理项目:如《文献通考》、《全明杂剧》、《稀见明代戏曲整理与研究》等。

7.大型古籍研究项目:古委会直接组织20余家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编纂大型的《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发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学者提供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编纂出版。已出版第一辑九种、第二辑九种、第三辑十种,如:《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旧唐书>辨正》、《<越绝书>研究》、《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研究》、《汉唐<史记>研究论稿》、《欧阳修学术研究》、《敦煌密教文献论稿》;第四辑正在陆续出版之中。

8.电子版古籍基本文库及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程: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已出版,收录古籍1万余种,约20亿字,图像2千万页,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是目前收书最多而又方便电脑检索的重要成果)、《北大图书馆善本数据库》、《宋代文化研究信息资料库》等。

多少年来,古籍整理都是手抄笔录,如何把电脑用于古籍整理,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古委会很重视古籍数字化工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古委会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三个研究所布点用电脑编纂《全宋诗》、《全宋文》、《全明诗》,同时在东北师大、上海师大布点用电脑储存古籍、校勘古籍。1992年3月高校古委会曾与国家语委、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古今全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用电脑编制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内的古今全部汉字字库,这既是古籍电脑排版的完整字库,又是用电脑整理研究古籍的基本库。因为经费有限,古委会未能大量支持古籍数字化工作,而是采取支持、鼓励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单位或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如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等单位)。

第二类是高校古委会资助的一般项目。有约2000余项。如《杨龟山全集》、《逸周书集注》、《中华野史丛编》、《东北宗谱选编》、《隋书新注》、《<经典释文>电脑处理系统》、《全汉字字族表(电脑处理)》。

第三类是各研究所、各地方所属院校自己的重点项目。约2000余项,如华南师大等校编纂的《岭南丛书》、西北师大编纂的《陇右丛书》,江西师大、南昌大学等整理的《豫章丛书》等。

这批规划项目,取得了成果,也提供了经验。经验主要有五条。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的干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如编写《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是贯彻党中央和陈云同志关于古籍要今译、让读懂报纸的人都能读懂古书的指示,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事实证明也取得了这样的效果,目前该书已印刷75000套,台湾锦绣出版集团买去海外版权,印刷发行6000套;江苏凤凰出版社又于2011年将该丛书修订再版,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又如1989年底开始的《近现代中国国情丛书》意在古为今用,用历史教育青年,使青少年正确了解近现代的中国,从向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是规划的构成与组织,采取分层次、有重点的办法。在各单位自报基础上,古委会有一专家评审小组评议、统筹。规划项目的形成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经专家把关有重点。实施中,尊重、信任项目负责人,同时又有检查督促,工作着力在具体抓重点项目出成果。三是依靠研究机构,使科研项目的开展与队伍建设、研究机构的发展结合。在队伍建设中,注重扶持中年学术带头人,以保证项目与事业的连续性。四是注意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既有学术价值高的研究项目,又有向人民群众普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项目。五是整理与研究结合。整理即有研究,但还不是研究的全部。整理要充分吸收研究的成果,如袁行霈先生主持的《陶渊明集编年笺注》、陈华先生主持的《海国图志》,既汇集、吸收了前人的资料与研究成果,又熔铸了主编自己多年研究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