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装
这是中国书籍最古老也是最经典的装帧形式,先秦两汉的简牍帛书、五代以前纸写本书籍,多为卷轴装。简册编连成书时,以最后一根为轴向前卷起,然后用包裹包起,为一帙。这就是最原始的卷轴装。帛书则是用竹木条为轴,从后向前卷为一卷,与简牍制度类似。唐、五代的纸写本书籍基本继承了这种装帧形式,同时又有所改进。唐代是卷轴装的鼎盛时期。韩愈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卷轴装书籍一般都是插架存放。轴端悬以书签,标识书名。轴多为木质,可以镶嵌金饰。轴的颜色不同,可以用来区分书的种类和书的品质。

《史记集解》古钞本(卷轴装)
经折装
经折装是对卷轴装的改进形式,不要卷轴,一正一反直接折叠而成。最早称为折子装,因佛经多用此装,故称经折装。现在很多演出节目单或产品说明书都用这种装帧形式。敦煌石室遗书中有很多经折装书籍。经折装书籍一般要在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的背面贴一硬纸,类似后世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妙法莲华经》宋刊本(经折装)
旋风装
又称龙麟装、旋风叶子、旋风卷子。关于旋风装,古书多有提及,但对具体形式则语焉不详。将一叶一叶的正文贴在一张纸上,然后卷起来。旋风装是册叶和卷轴相结合的形式,也是一种过渡的装帧形式,从未在书籍制度中形成气候。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是仅存的旋风装的书籍实物,上面粘贴的叶子为双面书写。

《刊谬补缺切韵》唐写本(龙鳞装)
蝴蝶装
蝴蝶装是雕版印刷书籍的装帧形式,是适应雕版印刷一版一叶的排版形式产生的。印刷术的出现,使同一种书籍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装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不可避免的,蝴蝶装就已经表现出这种趋势。具体装帧方法是,每一印叶的文字面对折,中间版心部分粘在一张纸上,外加包背的书衣。每叶的两端犹如蝴蝶的双翅向两边伸开。由于蝴蝶装在书架的排列方式是书背向上,书口向下,书根向外横排,所以封面采用较厚而硬的纸。宋元时期的书籍多用蝴蝶装。蝴蝶装最大的缺点是版心在内,左右边栏分别向外。阅读时必须连翻两个空白页才能读到文字,颇为不便。

《后汉书志》南宋绍兴刻本(蝴蝶装)

蝴蝶装装帧示意图
包背装和线装
同蝴蝶装一样,包背装和线装也是册叶装形式,但与蝴蝶装不同的是在装订时,折叶的方向相反,文字面朝外。包背装用纸捻装订,再用纸包裹书背。包背装在书架上排列采用平放的办法,封面多用软性纸张。《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均为包背装。
明代中期以后流行线装。线装,装帧更加简洁。线装与包背装不同的是,不用整张纸包背作书皮,而是用二张同样大小的纸张作为前后书衣,在书口相对的一侧凿孔穿线,然后装订成册。线装一般采用“四针眼法”,也有用六针眼和八针眼的。

《四库全书》装帧(包背装)

千家注分类杜工部集(线装书)
参考文献: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2005年版。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