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委会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概述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高校古籍保护工作机制。2022年7月1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扩充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职能的函》,在原有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古委会古籍保护、修复与利用的职能,要求古委会加强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协同合作,做好高校古籍保护相关工作,改善高校古籍保护条件,开展珍稀古籍抢救修复,推动古籍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古籍数字化、智能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等工作。这是上级单位首次以文件形式扩充了古委会职能。在此以前,对于古籍普及传播、数字化、智能化、古籍保护等工作,古委会在实际工作中已有所涉及。

古委会自成立之初,已经开始关注古籍的普及传播工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编纂普及丛书。自1985年起,古委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古籍今译精神的指示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组织二十多所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机构编译了大型古籍普及类图书《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由章培恒、马樟根、安平秋三名先生任主编。这部丛书是为解决一般读者阅读古籍时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够看懂古代文史名著,从中受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编纂的。丛书以面向学生、面向青年、面向社会为宗旨,所收古代名著以文学、历史类典籍为主,兼及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包罗自先秦至明清的历代传世佳作,具有“精选精译,准确通畅”的特色。丛书20世纪90年代曾由巴蜀书社分三批陆续出版,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经古委会组织原作者再次修订及增补后,2011年,凤凰出版社出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修订版)”134册,进一步提高了书稿的学术水准。2016年,丛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名单。

二是创办、支持刊物的出版运营。古委会于1986年主办学术刊物《古籍整理与研究》,半年刊。刊登有关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文章,内容有较强的学术性。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2年6月改刊为《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安平秋教授主编),重在向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人普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受到读者欢迎。后又创办大型学术丛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都是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同时古委会还为《文献》《国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历史文献研究丛刊》《古籍研究》等学术刊物提供过经费支持。这些刊物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此外,古委会还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举办《中国典籍与文化》讲座,弘扬传统文化,普及文史知识,得到听众的好评。

古委会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时间也比较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古委会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三个研究所布点用电脑编纂《全宋诗》、《全宋文》、《全明诗》,同时在东北师大、上海师大布点用电脑储存古籍、校勘古籍。

1992年3月古委会曾与国家语委、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古今全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用电脑编制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内的古今全部汉字字库,这既是古籍电脑排版的完整字库,又是用电脑整理研究古籍的基本库。因为经费有限,古委会未能大量支持古籍数字化工作,而是采取支持、鼓励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单位或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如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等单位)。

古委会还曾支持过诸多电子版古籍基本文库及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程: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已出版,收录古籍1万余种,约20亿字,图像2千万页,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是目前收书最多而又方便电脑检索的重要成果)《北大图书馆善本数据库》《宋代文化研究信息资料库》等。

古籍保护方面,自承担高校古籍保护新任务以来,古委会召开了“全国高校古籍保护工作会议”,组织协调各地高校就“完善高校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与高校古籍整理研究的协同并进”“开展高校珍稀古籍抢救修复”“推进馆藏特色古籍的整理与数字化”等议题展开讨论,推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协作交流,引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同时加强与文物局的合作联络,共同推进古籍的文物定级、保护工作。

目前,古委会已开展高校古籍存藏状况的详细调查工作,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对全国高校的古籍保护利用、数字化、普及传播等工作统筹、协调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