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籍整理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纪要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召开的高校古籍整理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在上海召开。北京大学、杭州大学、上海师大、南京师大四个古典文献专业和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个研究所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安平秋同志代表秘书处回顾了近三年来全国高校培养古籍整理人才工作的进展情况,四个专业的负责同志汇报交流了各校的工作和经验。会议检查了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讨论了研究生的外语要求和进一步办好讲习班等问题。议定的意见如下:

一、关于古典文献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规格问题

大家认为,古籍整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文、史、哲等诸多领域,高等院校培养的古籍整理人才,应比一般文科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具有更扎实和更广泛的基础。

一般说来,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文、史、哲的基本知识,阅读古籍的基本能力和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及用书面形式表达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上述知识和能力应该互相结合,融会贯通。

二年制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具备本科毕业生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初步兼通文史并有一门专长,能够独立地从事一般古籍的整理,独立进行学术研究。

各院校应该在保证本科生及研究生基本业务水平的同时,根据各自的条件,培养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古籍整理专门人才。

二、关于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的外语要求问题

同志们反映,目前文、史、古文献专业研究生的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外语教学要求脱离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求一年内读完许国璋英语教材三、四册,达到外语院校本科二年级的水平,听、讲、读、写都要熟练,学年终要经过口语、书面、综合三种考试,总平均75分以上方能通过。第二,外语学习占用时间过多。据统计,大多数文史专业研究生, 第一年约有五分之四的学习时间用于外语,这样一来,三年制的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严重影响了专业水平的提高。

大家认为,从长远看,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的外语水平,不能低于其它专业。但是提高高级专门人的外语水平,要有一个过程,在研究生阶段,过多地挤专业学习时间突出外语,对于提高古文献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不利的。大家一致认为,对中国古文献专业研究生的外语要求,从实际出发,目前首先做到以下三点:(一)在校研究生普遍要求学好第一外语,第一外语已经过关的学生可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但不作普遍要求。(二)外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阅读、翻译专业资料熊力的培养上,对口语训练不能要求过高。(三)对不同学位和学制研究生,外语要求 不要一刀切。读博士学位和使用国外资料较多的学科的研究生,外语要求应该高一些,学制较短的研究生班的外语要求,可以比三年制的硕士研究生略低。录取研究生时,对个别学生专业成绩突出,但外语分数较低,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破格录取。秘书处将把上述意见反映给教育部研究生司,请他们研究决定。

三、关于进一步办好讲习班问题

会议认为,古籍整理研究讲习班,是抢救老专家的学术成果,加快人才培养,缓和整理研究人才青黄不接矛盾的重要措施。去年开办的八个讲习班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学员起点低。原规定招收讲师(或相当于讲师)水平的学员,实际参加学习的大多数是助教(或相当于助教),讲师只是极少数。(二)学员多数来自教学图博和出版部门,结业后不能直接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三)年龄和原有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组织教学较困难。(四)多数学员既有本职工作又有家庭负担,一年的学习很难坚持到底,办班单位既要组织教学,又要解决学员的种种实际困难,工作负担重。为此,大家建议:

(一)今后的讲习班,主要应招收高校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并适当兼顾图书、博物、编辑出版部门中实际从事与整理古籍有关的人员。

(二) 应以提高整理研究古籍的实际能力为目标,学员水平力求整齐。

(三) 进修年限,一年制的可以办,多数以半年为期较好,还可以办专修一门课程、期限更短(2——3个月)的讲习班。

(四) 办班单位主要是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学员的生活及家庭负担,应由其他部门包括派出的单位共同协作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