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2023年02期目录及摘要

文章摘要

文史新探

宋代“古《易》”的定义演变

与发展阶段问题

作者:章莎菲

摘要:在宋代复“古《易》”运动中,学者关于“古《易》”定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即从“古本《易》”的单一层面逐步发展到兼容“古本《易》”与“古文《易》”两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学者对“古本”“今本”“古文”“今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尽相同,并常与汉代的“古文经”“今文经”概念发生交叉和混淆。本文深入挖掘了宋代参与复“古《易》”运动的学者对“古《易》”所下定义的演化过程,探讨了由定义演变而形成的三个阶段各自的“复古”特征,以期厘清宋代“古《易》”与汉代“古文经”的关联与区别。文章还讨论了宋代各家编定的“古《易》”之作的相关文献问题,尤其是《通志堂经解》所收《古周易》一书的疑团。

关键词:宋代古易 古本易 古文易 古周易


彝伦与朝纲——朱熹甲寅立朝议礼述论

作者:李 旭

摘要:帝室伦理的紧张与朝廷政体的偏倚,是南宋中叶政坛长期存在的双重危机,而在绍熙五年(1194)孝宗逝世之后,尤显突出。当此之时,朱熹受命入都,立朝四十日间,讲学、论政、议礼,在在针对彝伦与朝纲之双重危机,忧思切论。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因孝宗升祔而引起的祧庙之争。主导庙议者为永嘉诸儒,主张祧迁僖祖,建别庙居之,正太祖东向之位。对此,朱熹独建不可祧之议,究其驳论本旨,盖以尊太祖而迁僖祖,无形间将激化现实中君权的独尊与亲情的疏离。

关键词:朱熹 楼钥 陈傅良 祧庙


章学诚与阳明学派渊源关系考论

作者:林 锋

摘要:章学诚在《浙东学术》中构建了一个浙东阳明学的历史谱系。它与《章氏遗书》中的其他言论一道,证实了章学诚的阳明学倾向。这种倾向,渊源自章学诚家族道墟章氏与阳明学巨子的交往。明末刘宗周与章氏的血缘关系及其本人在阳明学中的重要地位,促成了道墟章氏向阳明学的转变。到了清代,通过邵廷采与章大来等人的交游,嶯山学派由“心性之学”转向“经史之学”的新风气传入道墟章氏,并直接影响了章学诚以史学代理学的基本倾向。

关键词:章学诚 浙东学术 阳明学 刘宗周 邵廷采

批点中的私人话语——南京图书馆藏


张鸣珂批本《箧中词》考论

作者:吴钦根

摘要:谭献与张鸣珂作为晚清填词名家,日常多有词学上的交游与互动,然而,在频繁交游的背后,却又隐藏有缘于各自词学派别或主张的差异所带来的诸多矛盾。今南京图书馆藏有张鸣珂批本《箧中词》一种,其间就保留有公开文本中所不易见到的私人话语。本文对批语的辑录与系统分析,不仅有助于具体呈现谭、张二人,以及晚期浙西与常州二派之间的理论分歧;同时还能够为考察人物交游提供一个值得反思的样本。

关键词:谭献 张鸣珂 箧中词 学术交游


文献天地

日本正仓院藏《文选》李善注拔萃发覆

——兼论《文选》在日本早期的抄写活动

作者:高 薇

摘要:日本宫内厅正仓院现存的古文书之中,存在一份“李善注拔萃”,内容出自《文选》李善注本卷五十二,抄写者是日本奈良时期宫廷写经所的写经生。该拔萃虽是一份非正式的抄物,但是抄写时间相当于中国唐朝,能够从正文与注文两个层面,呈现出李善注本《文选》在唐代的早期面貌,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此外,该拔萃直接展现了日本宫廷写经生的日常抄写工作和私下学习状态,并侧面反映日本宫廷贵族对《文选》的学习需求,证实了李善注本在日本早期的重要地位。这有助于理解《文选》李善注本传入日本之后的传播情况。

关键词:正仓院古文书 李善注拔萃 文献价值 宫廷写经生 《文选》抄写活动


日本古钞本《群书治要》

所收《六韬》的校勘价值

作者:张 帆

摘要:自《群书治要》传回中国以来,以《群书治要》校勘《六韬》者多用天明本,但天明本经改动,已非《群书治要》原貌。日本另存有两种时代更早的古钞本《群书治要》,即九条家本、金泽文库本。以古钞本《群书治要》中所收之《六韬》与银雀山汉简、定州八角廊汉简、敦煌写本等文本对勘,可以为汉简、敦煌本的一些材料提供版本支持,并补正若干以往文本释读中的未尽之处。

关键词:六韬 九条家本 金泽文库本 群书治要

《白石道人歌曲》


陆钟辉刻本初印、后印与影刻考

作者:李俊勇

摘要:清陆钟辉将元陶宗仪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并为四卷,刻于乾隆八年(1743),有初、后印之别。江春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用后印版重印。嘉庆初,鲍廷博据陆刻后印本影刻,校改18处,也有初、后印之分,后印本有补版和异文。晚清刻本多据鲍刻重刊,其中倪鸿本以鲍刻初印本为底本,扫叶山房本石印抄录倪鸿本,宣古愚本、王鹏运本和四川官书局本以鲍刻后印本为底本。

关键词:白石道人歌曲 陆钟辉 初印 影刻


《海仙缘》传奇考论

作者:王春晓

摘要:吴晓铃先生旧藏的《海仙缘》戏曲抄本,是一部以《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为蓝本改编而成的传奇剧。根据避讳和剧作的内容,可基本断定此剧的创作时间是在清嘉庆十三年至二十五年之间,作者出身于对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非常熟悉的广东籍士商家庭。与后来同题材的《极乐世界》《龙马姻缘》相比,《海仙缘》对罗刹国、海市及罗刹国入侵岭南等情节的描摹更具现实针对性,曲折地反映了清中叶的中外贸易状况及中英武力摩擦。

关键词:海仙缘 罗刹海市 嘉庆 中英关系


甲戌本《石头记》刘铨福题跋真伪与顺序考

作者:孙海桥

摘要:欧阳健认为甲戌本《石头记》与所附刘铨福、濮氏兄弟题跋皆为胡适先生伪作,并进一步质疑了甲戌本的真实性。刘铨福题跋中提及的“李伯盂郎中”,实为安徽宣城人李之郇,与翁同龢家族关系密切,笔者以李之郇的生平为切入点,结合大量材料进行考证,认为刘铨福题跋并非伪作,并推断了甲戌本《石头记》刘氏五条题跋可能的撰写顺序。

关键词:甲戌本 刘铨福 胡适 李之郇


文化广角

“六艺”中的“射”“御”及其体育思想探微

作者:伏彦冰

摘要:“射”“御”是先民最早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之一,是他们获取生活资料、抵御部落掠夺和野兽侵扰的必备手段。随着国家的建立和礼乐制度的完善,“射”“御”又成为统治阶级培养君子人格的主要方式,成为西周以来“六艺”的核心内容。“射”“御”让身体和精神在运动中与外部世界(马、车)默契配合,从而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这种身体教育思想所蕴含的自我修养、身心愉悦、对生命运动规律探寻的意识,是我国现代体育思想的源头。

关键词:六艺 射御 身心健康 身体教育


经典释读的形而上学之弊——以今人误读

孟子“制民之产”说为核心的考察

作者:常 森

摘要:“制民之产”说是孟子仁政理念的根本,但旧说对其中“鸡豚狗彘之畜”等核心话语向来不得其解,凸显了在认知方法上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审视被释读对象的积弊。在经典阐释领域,这种形而上学的偏弊几乎随处可见,却始终未得到应有反思,应该着力廓清。此外须意识到,只有把握了释读对象在文本中具有但是从其字典义或词典义中未必看得到的东西,才能够把握“作者的‘用心’”。

关键词:鸡豚狗彘 树之以桑 衣帛 误读


“王逋·立地·捣蒜老·无害·食其”释名

作者:杨 琳

摘要:本文对古籍中的五个疑惑难解的名字名号进行了考释。文章认为“古檇李王逋肱枕甫”应解析为“古檇李/王逋/肱枕甫”;“立地京兆尹”义为现时京兆尹,现管京兆尹;“立地太岁”义为地上太岁,人间太岁;“捣蒜老”指以宴请为名聚敛钱财的人,“捣蒜”是“倒算”的生动化说法;“无害”义为无比、优秀;“食其”即“异期”,义为超乎百年。

关键词:王逋 立地 捣蒜老 无害 食其 名字


儒家“正名”与《文心雕龙》正名思想

作者:唐 萌

摘要:在刘勰的文章学思想中,“正名”思想处于统摄地位。刘勰将儒家“正名”引入《文心雕龙》,建构了为文正名、正文之名、正文之体三位一体的《文心雕龙》正名思想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文的合法性问题,规范了各体文章的创作标准并提出了具体的文风要求。《文心雕龙》正名思想与其提倡的“正体”之文为魏晋六朝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文心雕龙 正名 儒家


《经律异相》所引经名异文考

作者:刘晓兴

摘要:最早的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引用了大量译经。但在流传过程中,所引译经经名在不同版本大藏经内产生了异文,这些异文不利于《经律异相》与所引原经的对比研究。通过比对引文内容,核查佛教经录,本文对《经律异相》引经名内异文进行了梳理、判定。

关键词:经律异相 异文 引经


汉地佛教“护国信仰”在大理国的流布

——以大理国密教仪轨《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为中心

作者:黄 璜

摘要: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阿嵯耶”观音在南诏、大理国可谓一脉相承,颇受推崇的护国信仰,更是历来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大理国密教仪轨《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表明,大理国除本土观音类护国信仰外,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多元化”特征,同时也显示出这些护国信仰实则皆为汉地传入南诏后的遗存和发展。

关键词: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 护国信仰 多元


读书丛札

校勘学释例

俗字也误人

作者:王瑞来


补白

“半蛮夷”辨正

作者:朱圣明

两《唐书》“镇抚使”辨讹

作者:田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