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2023年01期目录及摘要

文章摘要

文史新探

《仪礼》郑注“牲体之数”的觳髀之争

作者:王忠杰

摘要:《仪礼》郑玄注“凡牲体之数及载,备于此”,然牲体之数为二十一体,经文序列十九,其他二体尚无明文。贾公彦合二觳为二十一体;朱熹首倡取二髀去二觳,辩难贾疏。敖继公申述“觳非正体”。清人姜兆锡辨贾疏前后相互抵牾;秦蕙田等论觳亦非正体;三礼馆臣以祝用髀,佐证髀为正体。依据经注,可证髀为正体,而觳非正体,只是全体,因此,牲二十一体当增髀去觳。而且,觳髀之争隐含了祭祀用体与骨体性质、使用者及其与礼结合的规则。

关键词:牲体之数 贾公彦 朱熹 觳 髀


《史记》所载李息事迹考

作者:刘 祥

摘要:李息是汉武帝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传记附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后,仅有北击匈奴的简单介绍。本文遍考《史记》《汉书》,以及荀悦《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梳理了李息的大致人生轨迹。重点考辨李息第二次北击匈奴的时间、卷入张汤事件的始末以及所担任的大行令之职。

关键词:李息 匈奴 大行令 张汤 汲黯


唐代德政类碑刻:

民间社会与王朝国家互动的鲜活证明

作者:何亦凡

摘要:唐代德政类碑刻牵动各方,从民间社会到王朝国家,各个阶层都关涉其中。利用德政类碑刻,民间社会与地方官相互配合,做出符合国家政治风向的迅捷行动。“吏民”作为“配角”常见于德政类碑刻史料中,关于他们的描述和赞誉并非是无意义的虚辞,而是具有迎合并利用相关国家制度的意义。德政类碑刻史料中保留这样一些痕迹:唐代民间社会主动利用舆论参与政治评价,主动利用国家制度权力表达诉求,虽吉光片羽,但弥足珍贵。

关键词:德政类碑刻 民间社会 王朝国家 政治互动


金朝“侍卫亲军”考

作者:张宝珅

摘要:金仿辽宋制度,置侍卫亲军及相关军职与衙署。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总领“亲军”始于熙宗朝中后期。海陵王改组合扎猛安,正式设侍卫亲军与侍卫亲军司。几经变革,世宗以降殿前都点检司独掌亲军成为定制,亲军规模大体维持数千。熙宗、海陵朝侍卫亲军官层级较为简单,都指挥使与副都指挥使大致为正三品与从三品,马、步军都指挥使大致为从四品。侍卫亲军官与皇帝关系密切,受到优待。金朝侍卫亲军制度虽承继辽宋,然亦体现本民族特点,是女真旧俗与中原典制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金朝 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司 殿前都点检司


于谦《入京》诗著录小考

作者:钱国莲

摘要:《入京》诗是明代民族英雄、诗人于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成语“清风两袖”即出于此诗。《辞海》《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清风两袖”词条如述及此诗本事,或称出自都穆的《都公谭纂》,或不注明出处;相关论文或读物引用此诗及其本事时,其标注方式大致与《辞海》等辞书相类。经考,叶盛的《水东日记》才是著录于谦《入京》诗及其本事的最早典籍。

关键词:于谦 入京 诗本事 著录


何焯治学重心与处世心态的转变

——以交游为线索

作者:顾一凡

摘要:何焯是康熙朝杰出的校勘学家,其交游经历反映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治学重心、处世原则与仕宦心态。通过还原何焯与曹溶、阎若璩、毛扆的交往,可见其治学重心发生从博览群书、醉心制艺,到编选时文以精研经义,再到校勘古籍、评点群书的转移。在与翁叔元、徐乾学的交恶以及与徐用锡交密的过程中,何焯的处世态度由耿介桀骜蜕变为持稳世故。先后投身李光地、胤禩门下,面对荣辱进退,何焯勤勉自守,不涉时局,呈现其作为身处政坛边缘的文士的真实心态。

关键词:何焯 交游 治学 心态


文献天地

明代刊刻《毛诗》经注本文本探源

——兼论明代经学史上的“原典回归运动”

作者:李振聚

摘要:明代所刊《毛诗》经注本存于今者,主要有明万历二十二年歙县程氏玄鉴室刻屠本畯纂疏补协本《毛诗传笺》二十卷、明万历马应龙、孙开校本《毛诗传笺》七卷,明崇祯葛氏永怀堂刻《十三经古注》本《毛诗》二十卷三种。明代刊刻《毛诗》经注本,一般认为是翻刻宋板而来,宋板既多不存,明翻宋板的文本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明代所刊刻的这三种《毛诗》经注本,今天看来,其文本皆删削闽本疏文、因袭闽本经注部分而成,并非直接袭用宋元旧本。明代所刻《毛诗》经注本在文本校勘意义虽无足道,但从明代经学发展史上来看,《毛诗》经注本文本之传刻,可以看作经学复古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明代经学复古的“原典回归运动”的一部分。明代经学复古思潮,乃是清代朴学的先声。这些经注本的出现,在明代经学史上所具有的标志意义,应当被重视和重估。

关键词:毛诗 明代经学史 原典回归运动


《四库全书》本《史通》考述

作者:曹 鑫

摘要:清乾隆四十二年,四库馆臣以内府所藏明万历五年张之象刻本《史通》为底本,抄校而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通》,整体承袭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改正了张之象本诸多讹误,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独有讹误。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史通》对张之象本亦有改动、纠谬,虽然亦有新的独有讹误,但较之文渊阁本,在更大程度上承袭了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并部分纠正了各本之误,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意义。

关键词:史通 版本 张之象 四库全书


最早引入“读”的词谱

——赖以邠《填词图谱》综论

作者:王琳夫

摘要:《填词图谱》是一部多人合力编纂、以售卖为目的的实用词谱,传播广泛,颇具影响力。此书从《六十名家词》《词综》等书中采录了大量孤调、僻调,为清初发见词学文献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填词图谱》将“读”的符号引入词谱,早于万树《词律》,有开创之功,其简明易用的体例也直接影响了后代实用词谱的编纂。

关键词:填词图谱 词学全书 词律 句读


翁同龢诗集的刊行与误收

作者:窦瑞敏

摘要:翁同龢的诗作生前并未刊行,身后由戚属、门生搜集刊行。先后有翁永孙辑《瓶庐诗钞》四卷,翁斌孙辑《瓶庐诗稿》八卷,张兰思辑《瓶庐诗补遗》一卷。《瓶庐诗稿》收录诗作一千余首,经缪荃孙、邵松年等人校勘,饶星舫写刻,堪称精审。《瓶庐诗稿》稿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可见校勘痕迹,涉及诗题改动、字句斟酌、诗作顺序调整等。然此三种皆非翁同龢生前自定,搜集遗作固然难以穷尽,且有误收他人诗作之憾。

关键词:瓶庐诗钞 瓶庐诗稿 瓶庐诗补 校勘 误收


南京博物院藏吴大澂致翁同龢信札三通初探

作者:徐 森

摘要:吴大澂一生为官南北,晚年参与中日甲午之战,关系一生荣辱。战事期间,他不断致函翁同龢,汇报事宜,也请求协助。南京博物院藏有吴大澂致翁同龢信札三通,以往从未公布,内容涉及有关军购、方略等一些鲜为人知的具体细节,堪称研究甲午战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关键词:吴大澂 翁同龢 甲午战争 战局 记录


文化广角

简帛所见重文符特殊用法解读三则

作者:暨慧琳

摘要:出土文献里一些特殊的行文方式,有时会给阅读造成障碍。本文重点关注出土文献里重文符号的一些特殊用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大简、马王堆帛书以及武威汉简里的“重文符省字例”“重文符跳读例”等尚有争议或未被关注的、与重文符特殊用法相关的几个“异例”进行解读。

关键词:简帛 重文省字 重文跳读 特殊用法


汉代尺牍:概念、形制、文辞与书艺

作者:于迎春

摘要:在简牍时代,“尺牍”本指书写的物质材料和形制,并非一种文体概念。它是纵长为秦汉一尺(约23公分)左右、以木质薄片为主的牍版,适于书写连续几行、有一定篇幅的内容。作为秦汉时期常见易得的书写用具,尺牍被广泛用于官方行政和士民生活,书写多种文书等大量日常文献,以及私人书信。尺牍书信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较自由、随意的书写风格,在后来文人的频繁使用中,文辞与书写艺术相结合,使之成为与文书实用书写相对的书法演化线索之一。

关键词:尺牍 汉代 书信 史书 书写艺术


中国古代对活字印刷术的认知

作者:刘大军

摘要:本文从文献记载以及中国古代对于印刷方式的选择及出版之具体行为举措中,将古人对活字印刷术的认知作钩玄索隐及类分诠释,并分别对其产生之背景作具体的引申分析。古人对活字印刷术的局限及优势有着全面而清醒的认知,并据此决定其仅作为印刷方式的辅助和补充手段而非主流。古人对活字优势的认知有一个由微而广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活字印刷使用范围及频率亦不断扩大,其对文化传播、保存之功亦日渐彰显。

关键词:活字 雕版 印刷术 出版史


从禅宗清规看

宋元丛林事务文书的程式和流转

作者:郁晓刚

摘要:宋元清规著录的榜、状、单、簿、批、帖等事务文书既是丛林进行内部管理的手段,也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工具。茶汤榜、状兼具礼仪色彩和实用功能,文书程式严整。受多重因素影响,茶汤状的择用方式多样。同样作为泛行文书,小榜、榜头多用于单纯的事务性通知。其程式简易,功能丰富。簿、单有详记品目的特点,他们在寺政管理中多前后相及、配合使用。批、帖有知照、指令等功能。各类事务文书与财务帐历等构成了宋元丛林的寺政管理文书体系。

关键词:宋元丛林 事务文书 文书程式 文书流转


蒙书的盗版与清代书籍社会的“隐秘角落”——以《廿一史提纲歌》为例

作者:杨 珂

摘要:蒙书在中国古代书籍社会中较易为人忽视,却问题颇多,如清代的《廿一史提纲歌》,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清代学者李兆洛所著,而经考证,其作者当为上海人李兆六。就版本而言,上海图书馆著录的道光五年江楚书局本实为光绪二十八年刻本,而其同治十年御香书屋本则是乾隆五年御香书屋本的盗版。通过考察还原《廿一史提纲歌》的作者及其生平,可以重现书籍流通中的蒙书盗版行为,进而从书籍史的角度考察清代书籍的作伪现象。

关键词:廿一史提纲歌 李兆洛 李兆六 蒙书 盗版


读书丛札

有关“一人读析”的校读

作者:胡敕瑞

校勘学释例

异同定谳须计算

作者:王瑞来


补白

《急就篇》“甘豆羮”颜注献疑

作者:胡以存

《元史·天文志》纂次考

作者:张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