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5辑目录及摘要

内容提要

《儀禮·鄉飲酒禮》的幾個問題

葉國良

內容提要:鄉飲酒禮據信起源於西周中晚葉,春秋、戰國時代是否曾普遍實行?不詳。漢初,部分地區確有推行,東漢則逐漸成爲固定禮典。其後歷朝配合選舉制度及唐宋以下科舉制度,推行朝廷政令,明、清兩朝則行禮時安排“讀律”一節,以宣導朝廷政令,教民守法,至道光二十三年因戰敗財政困難停止辦理。

明清時期,朝廷借行鄉飲酒禮之機會讀律以宣揚政令,立意雖佳,可惜堂上坐位之排列錯誤,有失古意,學者應有所了解改正。至於劉師培等謂饗禮即是鄉飲酒禮,其說不確,故本文批駁之。

關鍵詞:鄉飲酒禮 明清錯誤的坐次 饗禮與鄉飲酒禮的混淆


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新證

連劭名

內容提要: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存二百餘簡,約二千四百字,與今本相校,異文頗多,如《計》云:“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輕(經)之以五,效之以計。”“五”,今本皆作“五事”,二者意義大异;“事”字當爲後人所加。又如《刑》云:“昔善守者臧九地之下,動九天之上。”今本作:“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九天之上。”今本無“昔”字,多“善攻者”三字。“昔善守者”指先王,“守”指守道,《史記·太史公自序》云:“聖人不朽,時反是守。”

關鍵詞:戰國 兵法 漢簡 孫子


東漢《詩經》的傳播與擴散探論

楊晋龍

內容提要:此文旨在分析說明《詩經》神聖性形成之後的東漢,《詩經》落實流布的實況。經由蒐集東漢存世的文獻,再藉助實證性的閱讀整理,透過傳播應用的分析方式,確認整個東漢詩經學,就其地域發展而論,主要以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等四省區最盛;就兩漢詩經學表現而言,河南、陝西、山東、河北、安徽、甘肅、四川、湖北、江蘇、山西、江西等省區,長期發展;廣東、浙江、湖南、寧夏、青海、雲南、新疆、遼寧、韓國北部等地,則是東漢新開發地區。研究結果對東漢時期詩經學流衍的相關資訊,不同地區的發展表現,兩漢相同地區不同發展狀況的了解,均提供確實可信的有效答案。研究成果有效彌補既有研究的不足,同時還提供新思考模式,對學術史與經學史的研究者,無論內容上或方法上,大致具有提供實質參考運用的功能或價值。

關鍵詞:《詩經》 東漢時期 詩經學史 傳播擴散 傳承研究


周生烈生平著述及價值考論

李賀

內容提要:周生烈本姓唐,因被外養“周氏”而改複姓周生,生平始末不詳,大致生活於漢末至曹魏黃初前後。雖以“學精而不仕”的徵士著稱,周生烈晚年卻出任魏博士、侍中等職,然做官經歷並不是其人生的主要階段。作爲歷注經傳的儒宗之一,周生烈著述當頗豐,然有詳細記載的《敦煌實錄》《晉中經簿》等皆亡佚,目前能確定的只有《周生子要論》(又稱《周生子》《周生烈子》)、《論語周生氏義說》《春秋左氏傳注》三書,雖今存吉光片羽,然皆可寶也。周生烈一生以解經著書爲務,尤其面對漢末潰亂哀苦的局面,以期著書立說來拯救時弊。在當時背景下,其思想主張並未引起廣泛重視,著述也主要在關隴一代流傳,然其人其書在整個中國古代經學史和思想史上卻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和價值。

關鍵詞:周生烈 徵士 儒宗 著述


制度視域下唐代學士詩歌的三種編纂狀態

王冰慧

內容提要:學士創作詩歌在文集編纂中的存在狀態可分爲嵌入型、集中型、離散型。《景龍文館記》詩歌屬於嵌入型,史事部分與文學部分相輔相成。而“以時編次”並非單純源於編次原則,而是出於記錄需要。就集中型編纂而言,學士身份及生成場合是編纂重要依據。但該依據並不是源於文本本身,而是源於文本之外。至於離散型編纂,其是詩歌在文集中的直觀呈現方式。此離散狀態並不意味著無序狀態,而是編纂者編次觀、接受者觀察角度的不統一。三者存在都說明共同現象:學士群體與身份標識於詩歌編纂的作用。

關鍵詞:編纂狀態 學士群體 身份標識


關於《皇朝中興紀事本末》的幾個問題

高紀春

內容提要:自《玉海》以來不斷被個别文獻標舉爲熊克著作的《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實際上並非真正的熊氏著述。不僅其書名與熊克無關,書前的“學士院上進”五字,也不可信以爲真。此書完帙應爲百卷本,現僅存前七十六卷,將之與今本《中興小曆》及其他傳世文獻所見《小曆》的情況相比較,可知其既非《小曆》原書,亦非熊著高宗朝編年史的繁本,而是由民間書賈在《小曆》基礎上增删篡改而成的另一史著。儘管如此,此書在今天仍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本末 熊克 小曆 學士院上進 繁本


清中葉僞《古文尚書》的義理辯護與廢立爭議

——以“虞廷十六字”爲中心

黃湛

內容提要:清中葉考據學興盛之際,賴以發明道統心傳的“虞廷十六字”因屬於僞《古文尚書》,義理價值遭到質疑,廢黜僞《書》之議甚囂塵上。不少學者以義理價值爲依據,爲僞《古文》辯護。此外亦有尊尚漢學者,在辨僞的同時,重視道統心傳,將文獻真僞和義理是非分別劃入經學、道學兩個範疇,使兩者互不干涉,以化解考據與義理的緊張。在漢、宋學雙方各自的不同應對下,“虞廷十六字”雖屬僞經,卻未被剔除出經典,仍舊是儒學思想體系的核心環節。

關鍵詞:僞《古文尚書》 虞廷十六字 漢宋之爭 清代考據學


友人致錢泳八札考釋

錢佳楠

內容提要:乾嘉之際考據學規模宏大,金石學作爲樸學的重要基礎,成爲一時風氣。金石之風引發清中葉碑學中興,學者間開始了一系列訪碑、摹拓、鑒賞、著錄的工作。《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書劄》存有錢大昕、翁方綱、孫星衍、阮元、姚元之寫給錢泳的信函,這些信函涉及金石考證、拓本鑒別、收藏著錄、尋訪碑拓等內容。考釋信函,不僅可通過學者間頻繁且通暢的信息交流一窺乾嘉學風,還能從側面展現乾嘉學者研究金石的不同方法與目的。

關鍵詞:錢泳 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書劄 金石碑帖 交往


《群書答問》駁敖繼公禮學條析

錢寅

內容提要:清代乾嘉考據學興盛之後,學術界對敖繼公《儀禮集說》屢見詰難,並重新樹立起鄭學的權威。揚州學者淩曙也是參與其中者。通過對《群書答問》中淩曙批駁敖繼公的諸條展開分析,可以發現淩曙對鄭學家法的嚴守以及對鄭學的是從,幾乎到了一個極端。其矛盾的產生原因,從治學特點和根基上講,是凌曙與敖繼公的截然不同。

關鍵詞:淩曙 敖繼公 儀禮 鄭玄


宋翔鳳與陳壽祺、王引之論《泰誓》及其相關問題

蔡長林

內容提要:本文從歷時性的角度,在梳理清中葉討論《泰誓》問題的脈絡中,就宋翔鳳與當時漢學家陳壽祺、王引之圍繞《泰誓》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宋氏論《泰誓》,既有承襲前人之處,亦具自身獨特見解。他力圖去證明《泰誓》早已在孔安國的私人授受中流傳,最後併入歐陽博士的體系,其用意都在爲證明《泰誓》之可信。而其所以力圖證明《泰誓》之可信,與得自常州學派,尤其是莊述祖的《尚書》學傳承密不可分。且較莊氏更進一步的是,莊述祖視《泰誓》爲今文,認爲以今文《泰誓》充學,瘉于以《世俘》爲《武成》。翔鳳則直謂《泰誓》乃承自孔安國傳授的真古文說。如此,《泰誓》將從莊氏認爲可信度在第二序的今文篇章,提升到可信度更高的第一序列位置。

關鍵詞:泰誓 莊述祖 宋翔鳳 陳壽祺 王引之


宋繼郊《武虛谷年譜》序說

陳鴻森

內容提要:清代乾嘉以來,江南經史考證之學勃興,一時學者靡然從風。河南爲理學宗傳之邦,治漢學者少,惟武虛谷(億)一人卓然名家。清季,中州學者宋繼郊(1818-1893)曾著《武虛谷年譜》一編,稿本現藏開封市圖書館,諸家年譜書目皆未著錄,其譜百餘年來若存若亡。今將此譜校錄刊布,俾宋氏當日排纂、考訂之用心,不致泯沒無傳。

關鍵詞:武億 宋繼郊 年譜 乾嘉學術


江標《靈鶼閣叢書》失收書考

雷軍

內容提要:江標所刻的《汪胡尺牘》僅見王欣夫所藏朱印樣本一冊,該冊雖題名爲《汪胡尺牘》,實則另含有《定盦餘集》《翁氏家事略記》《笏盦詞》《絳雲樓書目》附《靜惕堂書目》諸殘書。江標將諸書刊刻並欲收入《靈鶼閣叢書》中,由於書版刻出江氏遽然去世,故書亦被埋沒,民國時期才由王欣夫發現。本文針對朱印樣本中六種書籍進行探討,將諸書的殘存情況及流傳脈絡做一梳理,藉此補充諸書版本,同時揭示江標刊書史實。

關鍵詞:江標 靈鶼閣叢書 朱印樣本 失收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入藏兩種黃侃稿本述要

馬鴻雁、丁之涵

內容提要:黃侃墨蹟、手稿、古籍批校題識本等主要收藏於湖北省圖書館和武漢大學檔案館。近年,曾經由其家屬、親友護藏的部分書信、批校本等陸續見諸於各拍賣公司,頗受學界關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收到陳琦先生捐贈的黃侃、黃焯手稿文獻近三十種。本文對黃侃編定的《治小學最要次要書目》《文心雕龍·宗經》注釋殘頁進行校點整理,探討其寫作時間、《治小學書目》和《書目答問》的關係等問題,以期有裨于黃侃學術思想和治學途徑的研究。

關鍵詞:黃侃 小學 書目 文心雕龍


黃裳集外藏書題跋八則輯釋

張明强

內容提要:黃裳藏書豐富,並撰寫大量藏書題跋,這些題跋大部分已收入相關文集,但仍有遺漏。茲于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等收藏的六種古籍中輯錄黃裳題跋八則,皆不見於黃裳各種文集和補遺論文,是集外佚文。這些題跋有助於我們考察六種古籍的遞藏源流,認識黃裳古籍收藏規模和特色,有利於我們全面了解黃裳題跋,並爲《黃裳全集》編纂提供散佚文本。故錄出考釋之。

關鍵詞:黃裳 題跋 佚文 藏書家 吳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