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科学研究情况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大约以2000年前后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本中心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整理研究、楚辞文献整理研究、全宋诗整理等。

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整理研究方向,裘锡圭教授出版《古文字学概要》、

《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等著作,还主持了《古今全汉字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较早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古文字研究。李零教授出版《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孙子兵法译注》《司马法译注》《中国方术考》等著作。

在楚辞文献整理研究方向,金开诚教授出版《楚辞选注》、《屈原辞研究》等,并秉承游国恩先生的研究计划,与董洪利、高路明合作,编纂出版《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屈原集校注》等。

整理出版《全宋诗》,是本学科这一阶段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1984年,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发起编纂《全宋诗》。1986年,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将《全宋诗》列为“八五”期间古籍整理研究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傅璇琮、孙钦善、倪其心、陈新、许逸民任主编,本学科多位教师参与编纂。该书汇集宋代300余年间8900余位诗人的诗作约20万首,共4000万字,分72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12月出版,完成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的一项重大工程。

这一时期本学科比较重要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还有:周祖谟教授《唐五代韵书集成》《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孙钦善教授《<论语>本解》《高适集校注》《龚自珍诗文选》,严绍璗教授《日本的中国学家》《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杨忠教授和李灵年教授合作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全三册),董洪利教授《古籍的阐释》《孟子研究》,曹亦冰研究员《侠义公案小说史》等。

在这一时期,本学科在古籍普及工作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阴法鲁教授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安平秋教授点校《古文观止》,两书均广受欢迎。由古委会组织,安平秋教授与章培恒教授、马樟根教授合作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共134种),本学科多位教师参与编写。安平秋教授还与侯忠义教授合作主编了《中国古代小说评介丛书》、与章培恒教授合作主编了《中国禁书大观》。曹亦冰研究员出版了《侠义小说史话》《古代武侠小说与中国社会》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本中心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不断拓展新领域,逐渐形成海外汉学与汉籍研究、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宋明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古籍数字化与数字人文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首席专家:安平秋)、“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刘玉才)、“北美汉学发展与汉籍收藏的关系研究”(首席专家:杨海峥)、“北京大学藏甲骨整理、保护与研究”(首席专家:李宗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全清笔记》整理研究”(首席专家:廖可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刘玉才“《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整理研究”、李宗焜“《甲骨文字编》修订与增补”、顾永新“《周易》文献学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项:杨海峥“《史记会注考证》整理与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的《史记》学研究”、“日本《史记》学文献汇编与研究”,张学谦《谶纬辑佚史研究与谶纬文献的重新校理》。

本中心“十三五”期间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五个:刘玉才“儒家经典整理与研究”、王岚“《全宋诗》失收诗人诗作及专卷汇编”、廖可斌“明代伦理与文学关系研究”、漆永祥“东吴三惠研究”、杨忠“日本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藏汉籍善本选刊”。“十四五”期间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五个:顾永新“《周易》经传注疏异文集成与数据库建设”、李林芳“《诗经》文本的数字化整理及相关问题研究”、张学谦“《纬书集成新编》及数据库建设与纬书综合研究”、林世田“国家图书馆藏名家批校本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张兴吉“海外汉籍收藏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十四五”期间,本中心将促进“十三五”五个基地重大项目尽快全部结项,同时以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及“十四五”五个基地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海外汉籍与汉学、经学文献整理、古籍数字化与数字人文等方向的研究工作。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以“古代特色文献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为主攻方向,实施“一体两面五点”战略。“五点”是指五个基地重大课题所确定的整理研究的重点。“两面”是指经典文献和特色文献两个方面,既要对《周易》《诗经》等经典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也要注重对具有重要价值、以往整理研究不够充分的特色文献如纬书、名家批校本、海外汉籍等进行整理研究和数字化。“一体”是指数据库建设。虽然分成五点、两面,但都要纳入数据库建设这个整体导向之中,最终成果主要以数据库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