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前身是始建于1983年的山东大学古籍所,1987年获得独立的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已培养硕士近500名,博士近200名。

多年以来,古典文献研究所依托大项目来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严格打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功,注重原典研究,从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到考证、校点、注释、阐释,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体系。注重拓宽视野和理论研究,强调博大与专精相结合的治学精神,提倡板凳甘坐十年冷。从每门课程的教学、作业、辅导,到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答辩,都在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执行全学科点全体指导教师共同论证、审定的制度,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学风,形成规范的儒林报告会制度。强调一切研究从原始文献资源出发,在对原始文献资源进行整理、阐释的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注重逻辑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化文献,同时必须核对原著,讲究版本,一丝不苟。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鼓励研究生多写勤发学术论文。

三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如下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2.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历史学、档案学、文物考古、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识。

3.具备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的独立研究和探索能力,能进行文献的收集、鉴别、整理、利用等。

4.能胜任高等院校或中等学校中国古典文献的教学、研究、管理工作。

5.可从事教育、文化、出版部门或机构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古典文献教学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焦桂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证书

在全所师生共同努力下,人才培养取得丰硕的成果。2008年焦桂美的博士学位论文《南北朝经学史》(导师徐传武教授)评选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自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90年设立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以来,我所研究生几乎每届都有获奖者,其中杨胜祥同学在第十六届取得硕士生一等奖。

杨胜祥获奖证书

杜泽逊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积累撰写而成的《文献学概要》,全书近40万字,2001年出版,2008年出版修订本,已经印刷18次,发行量达128000册。该书是目前最为通行的“文献学”权威教材之一,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020年获评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研究生教材。作为文献学课程教材、研究生培养推荐书目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该书被全国高校广泛采用。

《文献学概要》

由于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所研究生的就业领域较为广阔,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多个相关领域的工作,主要包括古籍整理、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机构、学术研究等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培养硕士、博士以来,涌现了一大批治学严谨、成绩突出的专业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张涛教授,山东大学郑杰文、杜泽逊、王承略、刘心明教授,都是国内知名的学者;胡长青、马庆洲是出版界的杰出代表;杜云红、卢方玉等在国家和省级图书馆都成为业务骨干力量;窦秀艳、邓声国、郝桂敏、沙志利、张兵、李梅训、李笑岩等都在各自单位成为学术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