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材培养

暨南大学古籍所招收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三个方向的博、硕士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内招生、外招生。同时招收中国史专业非全日制高级研修班学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本所招收研究生开始,迄今为止共计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105名、硕士生332名,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5名、硕士生60名,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27名、硕士生53名。

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开设有《中国史专题》《史料学专题》《学科前沿专题》《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经济与文化》《宋辽夏金元史专题》《宋元学术史》《明清史专题》《明清社会史》《岭南史研究》等。为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开设有《方志学》《中国史籍校读法》《史学名著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专题》《史源学与版本校勘专题》《港澳台及海外历史文献专题》《民间文献专题》《学科前沿讲座》等。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兴趣,选择或旁听以上任一课程。古典文献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可以选修以上课程之外,还专门设有《中国古代学术史专题》《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中国古典文献学专题》《古代文献检索》《明清文献专书研究》《先唐文献与文化》等课程。

在研究生教材编写和课程改革方面,王京州获批广东省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文献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陈广恩获批“暨南大学一流研究生课程资助项目”核心课程“中国史专题”,吴青获批校级教改项目“海外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曾肖获批2022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教材资助项目《唐诗鉴赏》。

本所聘请李芳瑶、许起山、陈新元、黄学超等青年老师担任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班主任,不定期召开班会,指导学生学习和就业。

本所开设的中国史高级研修课程项目,肇始于2013年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历史文献学专业(方志学)。2015年,正式改为中国史高级研修课程。课程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余届,参加项目的学员,培养方案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致。有不少学员在完成规定的学分修读和国家统一考试之后,通过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学位。中国史高级研修课程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服务于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所教师与研修班部分学员合影)

本所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培养为主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自学为主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选题应与本专业的科研任务相结合,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

博士生的培养,应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博士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以导师指导和博士点导师小组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教学相长。论文工作开始后,博士生应按阶段在博士点专题会议上报告论文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取得博士点导师组的帮助,预答辩之前须参照学位论文答辩的形式及要求,进行论文的阶段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授予学位的依据之一。学校要求博士生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博士论文。

(本所古代史专业陈柳晶同学获得国奖)

本所定期举行研究生的开题、论文讨论会、预答辩,开展读书班,为研究生的交流和学习搭建了平台,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方便研究生了解海内外学术动态,本所每年都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莅临本所开展学术讲座,由本所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坛》《中华文化论坛》,至今已举办106场学术报告。

(郑炳林教授为本所师生作学术报告)

(本所教师与毕业生合影留念)

关于博士后培养,本所为在站博士后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鼓励博士后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近三年来,本所博士后田晓霈、王梓、黄雅雯、王迎辉、郭有为等分别获批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和广东省项目等,并在海内外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硕士毕业生答辩会)

本所培养的博、硕士毕业生,大部分在教育界工作,有的已是学界知名专家,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跟随陈乐素先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程民生教授,执教于河南大学,是我国知名的宋史专家,现任河南省特聘教授;执教于华南师范大学的王建军教授,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史专家;暨南大学历史系张廷茂教授,在澳门史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毕业生,目前已走上部门领导岗位,担任比较重要的职务,如夏泉担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刘美新担任广东省中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金强担任南方报业集团南方网主编,郎国华担任南方日报社社委,余勇担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各位毕业的研究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奋斗于各自的岗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