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5月3日,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早期直属的15个重点研究所之一,由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创建。1981年11月历史文献学专业曾首批获得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舜徽先生于本所的行政建置、办公场地、资料蒐储、培养规划、课程教学、学生指导、科研合作等事务无不躬亲指划,竭心尽力,奠定了本所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扎实基础。一方面,张先生提出了清晰的培养路径,在教育部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规划会议上发表的《古籍整理和文科改革》中强调论著、编述、注释、钞纂并重,并以自身小学与经史互济、文献整理与理论建构兼顾的学术取径、近千万字的著述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进学榜样,吸引全国青年才俊前来投考研究生;另一方面,他发起成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创办会刊,使业界嘤鸣益畅,更推动本所成为文献学研究重镇和联络枢纽之一。

九十年代中期,华中师大历史文献学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历史系合并组建历史文化学院,本所由此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在学科带头人熊铁基先生主导下,以文献所教师为主体组成了道家思想文化研究团队;在本所王玉德教授率领下,姚伟钧、杨昶等教授紧密合作,展开了古代文化史的多角度研究。

进入新世纪,文献所的学科建设也迎来新进展。以本所科研骨干为主,成立了“道家道教研究中心”,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同时本所多位教师还支援建设了历史文化学院文化学系的创建;2012年又参与建立了华中师大国学院的建设。

在科研方面,本所2009年获批全国高校古委会重大项目“《皇清经解》点校整理”;2010年,以本所教师为主体、全院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荆楚全书》”获得评审通过;2011年,以本所多位教师承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儒藏》宋人别集部分数百万字的点校完成整理稿;2014年,刘固盛教授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老学通史”;2017年,董恩林教授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人文集‘经义’整理与研究”;此外尚有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如熊铁基“中国庄学史”(2002)、刘韶军“杨雄与《太玄》研究”(2007)、冯一鸣“西汉用《诗》研究——西汉《诗经》学现实功用的全面考察”(2012)、张固也“竹简《文子》复原与研究”(2015)、黄觉弘“宋元伊洛《春秋》学研究”(2015)、陈冬冬“晚清《公羊》学研究”(2017)、樊宁“稀见惠栋《十三经注疏》批校本整理及其汉学思想”(2022)等。这些项目集中于道家道教文化和儒学经典文献研究,延续了本所的学术特色,并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支撑。

自建所以来,集体和个人项目促进学术研究结出硕果,共出版著作两百多部、论文千余篇。其中道家道教研究骨干先后出版《秦汉新道家》、《中国老学史》、《中国庄学史》、《二十世纪老学》、《唐代老学研究》、《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研究》、《宋元老学研究》、《宋元时期的老学和理学》、《日本现代老子研究》等著作,并承担了《中华新道藏》老学部分数百万字的点校整理工作;文化史方面,出版了《中国神秘文化研究丛书》、《中国方术文化丛书》、《中国传统文化新编》、《中国民俗元典注译丛书》、《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中华传统道德丛书》、《先秦孝文化史》等专著;文献学理论和专题方面,《张舜徽集》、周国林《文献·文献学·文献学家》、董恩林《文献论理与考实》、张固也《古典目录学研究》《新唐书艺文志补(增订版)》以及多部文献学教材先后问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春秋》学研究更成为近十年来本所的重要特色,诸多硕博士论文选择以《春秋》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出版著作则有黄觉弘《唐宋<春秋>佚著研究》《汉魏春秋学与文学》、陈冬冬《春秋公羊传通释》《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研究》《公羊学与清代学术论集》等。

承历任所长张舜徽、李国祥、周国林、刘韶军、董恩林诸位教授的以身作则、悉心培育,本所科研氛围淳厚。2008年开始为研究生设立“国学讲坛”,邀请多位海内外名家讲学授课;2021年开始举办“舜徽讲坛”,每学期邀请多位文史学界知名学者进行主题讲座,迄今已至十余场;同时自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举办一年一度的新进教师学术交流会以来,本所同仁积极参与论文发表和评议;与兄弟单位也交流频繁,“文献学与学术史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已举办两届。校内外的各类活动显著增进了学界同侪特别是青年学者间的交谊,扩大了本学院学生的学术视野。

上继张舜徽先生的学术遗泽,下承发扬文化自信的时代感召,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在同行的支持与合作中,本所的发展将会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