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简况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科研机构,肇源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58年,1959年开始招生,是在齐燕铭、翦伯赞、吴晗、金灿然等前辈学者倡议下,经中央批准设立的当时全国高校中唯一培养古文献学研究与古籍整理专门人才的学术机构。本学科于198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点,1984年设立古文献研究所,1988年成为当时全国古典文献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999年12月,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与古文献研究所、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成员整合成立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古委会与北京大学共建),入选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迄今为止,本中心仍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古文献学科重点研究基地。

六十余年以来,本学科名家辈出,魏建功、周祖谟、阴法鲁、金开诚、裘锡圭、孙钦善、严绍璗、倪其心、安平秋、杨忠、董洪利、李零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此任教。目前本中心共有在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8人(含研究员1人)、长聘副教授3人,副教授7人(含副研究员1人),助理教授2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经学文献研究、文学文献研究、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古籍数字化与数字人文研究等。

本中心较早出版的比较重要的研究著作和古籍整理成果有: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古委会重点资助项目),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成》《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金开诚《楚辞选注》《屈原辞研究》《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屈原集校注》,裘锡圭《古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孙钦善《<论语>本解》《高适集校注》《龚自珍诗文选》,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杨忠《清人别集总目》(合作主编),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孙子兵法译注》《司马法译注》《中国方术考》,董洪利《古籍的阐释》《孟子研究》,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等。

本中心近年来出版的古籍研究著作和古籍整理成果主要有:安平秋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已出版《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宋元本汉籍选刊》(刘玉才、稻畑耕一郎编)《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宋元本汉籍选刊》(杨忠、稻畑耕一郎编)《日本足利学校藏国宝及珍稀汉籍十四种》(卢伟、稻畑耕一郎编)。安平秋与美国学者安乐哲合作主编《北美汉学家名录》。曹亦冰、卢伟主编《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卢伟著《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研究》。廖可斌合作主编《文化与社会转型》及其英文版,出版《理学与文学论集》《明代文学思潮史》《文学史的维度》《压抑与躁动—明代文学论集》,主编《稀见明代戏曲丛刊》《陆深全集》,编著《英国国家图书馆藏中文古籍目录》(第一作者)。刘玉才出版《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主编《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整理,与高桥智共同主编《日本<论语>古钞本综合研究》,与住吉朋彦合作主编《日本五山版汉籍丛刊(第一辑)》,影印整理《文求堂书目》《合璧影印中日分藏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上、下)》,主编《日本古抄本与五山版研究论集》《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漆永祥出版《乾嘉考据学研究》《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汉学师承记笺释》《燕行录千种解题》,整理出版《江藩集》、《汉学商兑、汉学商兑赘言》、《东吴三惠诗文集》。王岚出版《宋人文集编刻流传考》《宋集宋诗宋人研究》。顾永新出版《欧阳修学术研究》《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杨海峥出版《汉唐<史记>研究论稿》《日本<史记>研究论稿》,主编《殊方天禄——汉籍收藏史论丛》,整理《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和刻<史记>文献汇编(第一辑)》。刘萍出版《津田左右吉研究》《<论语>与近代日本》。许红霞出版《珍本宋集五种—日藏宋僧诗文集整理研究》《宋僧诗文集在日本的刊刻流传研究》,整理出版《许衡集》。吴国武出版《经术与性理:北宋儒学转型考论》《两宋经学学术编年》《辽金元经学学术编年》。林嵩出版《通鉴胡注论稿》,整理《<论语精义》。刘瑛出版《<春秋><左传>方术考》。陈晓兰出版《南宋四明地区教育与学术研究》。李更出版《宋代馆阁校勘研究》。

本中心积极推进古典文献学领域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主办了“中国典籍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经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和一系列中小型专题学术研讨会。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早稻田大学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系列学术研讨会已举办到第15届。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召开的“古籍文献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已举办至第3届。“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讲座”已举行111讲。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是CSSCI来源集刊,从2019年初开始由原来的每年一辑变为每年两辑,已出至第26辑。主要由本中心教师承担编辑工作的《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每年四期,已出版至127期,在学术界享有较好声誉。

在“十四五”时期,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本中心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取在五年内补充师资3-5人。既要注意培养和选留、引进90后优秀博士、博士后,也要花大力引进中年学科骨干。补充师资的优先领域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方向、传世典籍整理研究方向等。推进学科交叉,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学术活动,开辟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领域,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学生。与信息管理系等单位合作,共同推进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发展,在古委会秘书处组织下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基地古籍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将数字技术与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相结合,探索古籍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加强学术交流,办好中心系列学术讲座。严格审稿用稿制度,进一步提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的质量。主办“海外汉籍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继续举办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早稻田大学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年度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