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情况

1. 课程设置

古籍研究所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已经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的培养体制。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总量适度控制、动态调整的原则,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根据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状况,合理规划课程的目标定位,使其能够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阶段建立起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提高独立科研能力。结合师资力量,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重点关注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计,课堂上采用教师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文本解读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和考查相结合,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论文的指导上,依照吉林大学规定的论文开题、中期审核、预答辩,以及论文答辩等学术规范制度,并依托博硕论文外审制度,使学位论文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

(1)古文字方向(本科课程):

文字学概要、甲骨文通论、金文通论、战国文字通论、简帛文献学、《说文》与古文字字形、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石刻学导论、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诗书易导读、《春秋》三传导读

(2)古文字方向(硕、博课程):

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战国秦汉文字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字形、古文字原始资料导读、古文字学论著导读

(3)中国史方向(硕、博课程):

先秦史:《三礼》导读、《三传》导读、《诗》《书》《易》导读、《史记》导读、先秦诸子通论、先秦史论文写作指导

秦汉魏晋史(硕、博课程):秦汉出土文献研究、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导读、秦汉史传世文献导读、秦汉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史传世文献导读、秦汉魏晋史论文写作指导、中古社会史

(4)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博课程):

版本目录学、历史文献学、汉语训诂学、中国文化史、古代哲学文献、宋元明清文献研究

同时,硕士、博士学习期间需要有相应必要的培养环节,其中包括:①文献综述。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后,对选题所涉及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就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形成文献综述报告。②开题报告。研究生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做出论证,写出书面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报告,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③中期考核。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完成情况及学术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情况。中期考核小组一般在第四学期末审核完成,同时对其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方面做出全面鉴定。④预答辩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预答辩一般在第五学期末完成,预答辩有关要求参照《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办法》执行。

2. 本、硕、博各阶段培养方案

在国务院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古籍研究所就拥有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两个博士点。后来,由于考古学系的建立,将考古学博士点移至考古学系,1998年古籍研究所依靠自身的力量,又申请下了历史文献学的博士点。2018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成立,古文字方向在考古学院招收硕士、博士生,2021年增设古文字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强基计划”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招生。现在古籍研究所拥有中国史、考古学、历史文献学三个博士点,并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文学院历史系,共同拥有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80年代开始,古籍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博士、博士后,现在大多数分布于全国各重点高校、普通高校、研究机构。大多数人成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教育、科研和其他工作岗位发挥着骨干作用。

(1)本科培养方案(古文字方向)

①培养目标

作为全国一流的古文字学研究重镇,吉林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立足“一流专业”建设,结合古文字学交叉学科特点,以扎实的学科教学为核心,充分利用吉林大学考古学、中国史、汉语言文字学的学科优势,厚植多学科融合能力,开拓学科视野。为古文字学科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为各级考古文博机构、编辑出版、教育科研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通博、能力卓越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②知识能力

系统掌握古文字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古文字资料搜集、分析与整理等基本技能,具备较好的古代文献典籍阅读能力,掌握搜集、考证与分析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人文修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为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在古文字学、考古学、中国史、汉语言文字学等方面受到基本训练。

③修业年限

四年。

④学位授予

历史学学士。

(2)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中国史方向)

①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其系统掌握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成为能够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部门独立从事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的专业人才。

②基本要求

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初步的科研工具运用能力,外语水平方面可以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和撰写论文摘要,运用计算机可以进行文献检索、制作专业图表、数据库应用等。初步熟悉和掌握历史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了解当前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最新动态,建立起基本的史学知识体系。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能够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内提出较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并能较好地加以解决,从而展现出独立的科研能力。

③学制和最长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博士研究生基础学制为4年,最长年限为6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毕业)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具体按学校、古籍所的有关规定执行。

④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采用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⑤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加强与本科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

⑥学位授予标准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按照《吉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⑦学历颁发标准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历颁发按照《吉林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等文件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