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四十年弘文励教,滋兰树蕙,为我国的古籍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多年的实践中,古籍所确立了在研究中育人的理念,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鼓励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初步形成了在项目中挖掘、锻炼、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且达到了预期效果。自1983和1984年设立硕士、博士学位点以来,共培养毕业398名研究生,其中博士182人,硕士216人,另有博士后60余人出站,这些毕业生知识全面,基础扎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表现出色,受到普遍好评。本所培养的人才许多已成长为学界中坚和各条战线的骨干,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和机构负责人、出版社负责人等,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全国高校青教赛文科组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获得者等。

研究生教材质量是保障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为了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为更多人所知、所享、所用,本所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组织编写并将陆续推出“浙大文献学研究生教程”系列,由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同时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撰写本课程即本领域的以学术性为主、兼带普及性的专业教材,包括《礼学文献八讲》《说文段注八讲》《敦煌经学文献八讲》《宋代科举八讲》《音韵学八讲》《训诂学八讲》《中古汉译文献语言八讲》《博物学八讲》《东亚文献学八讲》《唐代避讳问题八讲》《汉文佛教文献八讲》《出土文献与周礼八讲》《敦煌道教文献八讲》《敦煌写本文献学》,为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以及热爱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有志于学习和研究文献学的广大朋友,提供学术性和普及性、体系性和专题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优质教材读本。

浙大文献学研究生教程

浙大古籍所主要培养研究生,但我所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包括浙大中文系专业课、全校性通识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本科生SRTP项目等。古籍所教师编写的本科生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执讲的本科生核心通识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课程,并且参与了多门本科MOOC课程建设。在“强基计划”招生中,我所有三位教授位列专业名师,并承担了专业课程。本所多位教师参与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开设新课,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史基础,有志于从事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基础研究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古籍所还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以10余位教师之力承担了全校29门通识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多门通识核心课程,如王勇教授开设的“东亚历史与文化”、王云路教授的“古汉语与古诗文赏读”、贾海生教授的“六经通论”、许建平教授的“敦煌写本的世界”、关长龙教授的“中华礼仪的传统与重建”、冯国栋教授的“禅宗历史与中国文化”、窦怀永副教授的“敦煌写本的世界”。通过这些课程,发挥古籍原典在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释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课程建设,拓宽受众面,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通识核心课“古汉语与古诗文赏读”师生合影

在课程教学之外,本所积极举办面向学生的各类学术活动,为学生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学术环境。我所在创建初期就逐渐形成了定期举办论文报告会的传统,最初是青年教师论文报告会,后来是研究生论文报告会,至今是我所每年的重要活动,以此承续学术传统、激发学术热情、提高科研水平。每次报告会上师生济济一堂,共赏论文,析疑指迷,商量旧学,培养新知。古籍所成立伊始,姜亮夫先生为研究生手订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之外,邀请校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内容涉及经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天文、历算、地理、佛道思想和古代科技等诸多方面,如今我所依然以丰富多彩的讲座而为学生津津乐道,作为一个学术品牌,我所的“成均国学讲坛”自创立以来已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通过这一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紧跟学术前沿,激发思想与观点的碰撞。

古籍所研究生开题报告

2020年古籍所研究生论文报告会颁奖

浙大古籍所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为主题的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博士生论坛,浙江大学与剑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的师生参与论坛,使本所研究生得以和国外优秀学者面对面交流,得到良好的反响。今后我所将继续以学校为平台,开展和加强学科的国际合作,通过各种渠道,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切实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引进新方法、新理念,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注入新的活力,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逐步推进和落实学生访学交流、召开学术会议以及联合研究课题等深入合作项目。